面對醫療糾紛
在加護病房內深入觀察病患的生命,24小時監控的維生系統,機器面板上所有的數據代表的意義,讓醫療團隊可以更清楚了解,病人目前的狀態,需要更嚴密的護理照護,做醫療處置的佐證。剛住入加護病房的病人,不論是久病不治、或是意外生病的,每個病人家屬處在焦慮、慌亂、害怕失去親人的心情,表現面對的方式都不一樣,但家屬共同的心情都是希望自己的親人,都能夠康復,順利的出院。但在家屬對醫護人員或醫療救治有過多期待造成落差時,誤會糾紛就會出現。筆者之前的經驗:病人轉入時就交班說案妻對照護有許多意見,家屬拒絕作氣切…。因病人插氣管內管後,要用膠布固定嘴角、臉部皮膚部份有口水浸潤、破損情形,案妻諸多抱怨,但在詳細了解之後,案妻表示“護士小姐都說醫生要在脖子上切一個洞,人生病我已經很心痛,才不要!”(台語)。筆者用非常破爛的台語和實物協助,解釋氣管內管和氣切管長度、放置部位、照護方式之間的差異,及氣切的傷口之後可以縫合,外觀並無大礙…。雖然花費較多時間,但是順利完成氣管切開手術。嘴角、臉部不再需要膠布固定,皮膚破損之處漸漸癒合,之後會客時間案妻態度和緩許多,見到筆者會主動打招呼。事實上病人口腔內黏膜都因為氣管內管壓迫過久,都潰瘍了。此時有人出面適時傾聽、了解家屬的想法,並告知、解釋醫療團隊的處置,表明和他們是站在同一陣線,期望達到共識。在多年重症工作的體認是「我們做的很多,也要說的很清楚!」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,「溝通」在醫護、醫病、護病之間,關係著對醫療品質都有很大的影響。
反思心得
台北醫學大學榮譽教授 前護理學院 盧美秀院長曾在課堂上講過“病人”只是生了病的“人”。雖然每個病人對生命的價值觀都不同,在面對生命的脆弱,有些病人滿懷憤怒及怨懟,但畢竟人生病了,身體不適、心理擔憂、見不到家人或許害怕活的時間不長了,護理人員要去感受到病人的情緒,同理病人的心情與感受,了解病人需要的是什麼。常提醒反省自己是否有所疏忽「病人」的生理、心理的過程轉折,忽略病人的舒適與尊嚴?在加護病房不一樣之處是工作性質的差別,護理人員是陪伴病人度過他們一生中最艱難、脆弱的時刻的人。南丁格爾說:「護理工作應該以關心人的身體,為工作第一優先」。每天例行的床上沐浴,常常讓護理人員列為苦差事之ㄧ,卻是「護理」技術工作中最體貼的基本需要,能促進個案的舒適的護理技術,卻也涵蓋很多重要照護項目;評估個案的最新狀況、管路的護理、傷口的更換。筆者常提醒學妹們:「如果有一天是你、或是你的家人躺在這床上,你想會如何呢!你想如何被照顧呢!」護理人員不是去選擇照護哪一位病人,而是可以讓接觸過的病人,得到好的護理,在每天的照護中,去發現問題、提出疑問、解決問題。
醫院因為成本考量(護理時數、護理人力),照顧病患人數皆須計算在內,而病患疾病的「嚴重度」並不包含。護理同仁對病患感同身受之際,生活經歷較資淺,或抗壓性較差容易被職業疲潰拖垮身心。
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提出“會玩,才會成功”,護理人員在工作上能積極充實專業之外、主管上層對關於壓力紓解的課程給予鼓勵推動,會對員工身心有益。護理的學習是一條漫長的路,也希望能保有對護理工作的熱忱,期待自己努力在護理生涯中盡一份傳承的力量,將前輩不合適的教導模式修正,給予護理後輩包容與耐心,多一點給予讚美、鼓勵,肯定多於責備,會給人一種成長的動力。也提醒省思護理工作所給予的衝擊與激勵,期望他們在挫折中能獲得。
如果這個社會上價值觀能更重視、尊敬護理人員的專業。會有更多後輩清楚目標定位,堅持在護理界服務。
每個人生理機能終究會自然衰退,總會有需要護士照顧的時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