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

970727實習總心得

實習總心得
這次實習選擇骨科脊椎疾病作為案例,主要是因為病患人數增加外,還有年齡層也降低許多,其中外傷、外力所造成佔大多數。但是相同的是病患都有一段因此疾病受疼痛困擾的日子。求醫的目的是希望術後能解除疼痛,不影響以後工作或是日常活動。
微創手術不只是一個手術名稱,也不限於脊椎手術,而是一種醫療觀念「no harm」,這也是筆者認同的觀點。神經外科有一句名言:「當頭蓋骨一被打開時,就永遠不會是原先那一顆腦袋了!」這就是生命的奧妙。再好的醫療儀器、人力技術也比不上自己原有的。根據研究指出經過脊椎手術後,病患腰、背、腿部的疼痛會減輕,但是是不會消失不見。術後慢性下背痛,還是需要持續復健來加強腰背肌力,和自我疼痛控制,包括神經功能的恢復都是需要時間。擔憂的是病患會自我期許的認為只要手術後,一切的疼痛都會消失。其實不論多先進的醫療所能做的其實只有一點點。
在台灣許多醫院都面臨共同的問題:護理人力的短缺和護理人力的斷層。根據衛生署的統計,台閩地區護理人員的執業率不到六成,換言之,有四成多的護理人員雖然擁有護理專業證照,但是並未執業。因此,國內外許多研究即針對護理人力流失的問題加以探討,期望經由實證分析,找出有效的臨床護理人員的留任策略。研究發現,自我價值感低落,是護理人員流失的其中一個重要的致命傷;《志為護理》文中所提出的圈外人對護理界的看法是:「第一線護理工作令人讚賞、令人覺得肅然起敬,但是我們並不想成為護士!」。可想而知其中的甘苦談不被外人知。而是需要自己的工作夥伴和家人才有所諒解。
筆者在現階段希望能從「完成任務為中心」的使手術順利完成,期望能進步為「以病人為中心」,結合身、心兩方面的護理,讓病人得到高品質的護理。
幾年前自己去逛書局時,看到有一本由加拿大護士撰寫的書籍《加護病房:生.死.病.苦──資深護士的真情紀事》(A Nurse’s Story: life, death, and in-between an intensive care unit),單位工作超過20年的一位資深護士對自己每日的工作的自我實現(self-actualization)的滿足。作者隨時自省每天例行工作所帶來的激勵和挑戰。此本書讓我一讀再讀,感動不已。期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樣將一般人視為苦差事的工作做為終身的志業。
在這一次實習中,深可體會到手術室是一個強調合作的醫療團隊,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鬆脫。也感謝指導過程中的督導、護理長及學姊們,不論是工作上或是心理都給予鼓勵支持,和學妹相處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」互相交流心得和技巧。《心靈雞湯》書中有一則小故事:一位女性在郊外車子拋錨,結果一位路過的大卡車貨運司機,無條件幫助修理汽車,女司機要付費感謝,好心的貨車司機婉拒並說:「我也有一個女兒像妳一樣年紀,希望如果有一天她有需要時,也有人能幫助她,將妳的金錢保存成為感謝的心,並將它傳給下一個需要幫助的人!」。期望自己能像貨車司機一樣,以傳承的肩膀在工作上,感恩回饋的心態過生活。

沒有留言: